首页
关于我们
普通文章 2011年春节放假通知
普通文章 关于超网
普通文章 公司文化
普通文章 业务介绍
普通文章 名人堂
普通文章 组织建设
普通文章 超网办公环境

业务介绍
供应链风险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审核)顾问服务

    行业组织社会责任体系认证顾问服务
    采购商COC审核顾问服务
企业质量系统认证(审核)顾问服务
·采购商质量系统审核顾问服务
·质量体系认证顾问服务

外商验厂体系规范化建立顾问服务

高绩效社会责任项目管理改善全系统解决方案

EHS综合解决方案  

企管培训
·认证(审核)外部培训
·企业管理课件外部培训
解读企业社会责任论证
验厂硬件整改一站式产品

作者:超网   来源:超网   时间:2007-9-28 13:13:13   点击数:

解读企业社会责任论证

 

2003年底以来,境内外的一些媒体大量刊载了有关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特别是“SA8000”)的消息、评论和一些不切实际的说法。由于缺乏引导,合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证产生误解,似乎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就是“SA8000”认证、“SA8000”将成为新的企业管理的“潮流”。但是,企业社会责任认证问题,应理性看待,妥善应对。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由来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开始兴起,它包括了对环保、劳工和人权的要求等,并由此导致消费者的关注点由单一关心产品质量转向关心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劳动保障等多方面社会责任的内容。他们通过“购买权力”,提出了要求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改善加工工厂(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工待遇和对环境的保护等问题;另外,一些涉及绿色和平、环保、社会责任和人权等非政府组织以及舆论也不断呼吁,要求社会责任与贸易挂钩。迫于上述日益增大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很多欧美跨国公司都纷纷制定可以对社会作出必要承诺的责任守则(包括社会责任),或通过认证(环境、职业健康、社会责任),以应对不同利益相关团体的需要。

近些年来,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企业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跨国(零售商)在全球采购和定点采购时,往往通过工厂检查的方式对供货方的生产能力、规模、条件及安全生产是否满足要求进行判定。同时,对分供方和供应链也提出 了相应的要求。一些行业、地区,以及全球性的行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制定了各自的守则。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统计,这样的守则已经超过400个。

对于同一家供应商和制造商,需要求应对不同客户的守则的要求。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想争取到更多的订单,就需要重复接受不同客户的工厂审核,甚至一年内接受30次以上不同客户检查。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一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接受审核,一方面又要接受采购商不断压价的压力,企业发展步履艰难。因此,企业和消费者都希望制定一个类似ISO9000标准的、通用的社会责任标准,建立一套通用的评价机制,以减少企业负担。

社会责任认证的建立和发展

  1997年,美国一家非政府组织“社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简称SAI)咨询委员会起草了一份社会责任标准,即“SA8000”,并以此为评价依据开展认证活动。SA8000是以ILO和联合国的13个公约为依据制定的,所规定的社会责任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及报酬和管理系统九个方面,主要是解决生链/供应链的内部劳资问题。美国的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尚未承认SA8000。SA8000实施几年来,虽然引起了一些关注,但是截止到2004年2月,全球只有354家企业获得认证,其中中国企业54家。SA8000的影响远非媒体宣传的那样广泛,而且通过了SA8000认证也不能完全说明企业就履行了社会责任。 2004年6月2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关于社会责任的会议在瑞典召开,来自66个国家(包括33个发展中国家)的355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会议邀请来自不同机构的代表发言,并回答提问,主要讨论了社会责任的定义、应由什么机构定义社会责任、实施社会责任应包括哪些主要元素等问题。

在整个会议的讨论中,虽然所有的代表都认为社会责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ISO应该在这个领域发挥作用,但多数认为目前ISO不应该制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而应制定指导性文件。尽管目前对社会责任所涵盖的领域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是ISO主要还是从社会、环境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制定规范的问题,并非只是参照SA8000。

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认证需要面对的问题

  目前,就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开展第二方审核的现象较多,作为认证机构实施第三方认证依据的主要是SA8000。SA8000是一个以劳工问题为突出特点的标准。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普遍执行《劳动法》的同时,由于区域差异的原因,在工作时间、职工工资、福利保障、加班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不尽相同,一些企业的工作环境及条件还有待改善。特别加班问题,不但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国外采购商在价格和交货期方面越来越苛刻的条件,也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盲目宣传企业实施SA8000认证,会给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更多的困难。

 经济发达国家采购商制定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包括SA8000所一些要素,有些我们可以认同,有些则不能认同,如SA8000标准中涉及的结社自由及集体谈判权利、歧视等要素绝不是简单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中国企业需要承诺的社会责任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确定。

 国处采购商在对发展中国家加工企业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审核评价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部分采购商只对中国的企业有要求并且必须进行评审,而对在其他国家设立的分厂则没有要求,如福建某企业设在越南和柬埔寨的分厂,外商就从未去审核。这已不仅是简单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我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国,大量出口产品为服装、纺织、鞋类、玩具、工艺品、运动器材、日用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我国外贸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而欧美国家正是提出和推动把劳工问题作为社会责任问题并试图与贸易挂钩的主要国家。因此,我国外贸出口行业需要对劳工标准问题、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问题等进行认真研究。

 根据SAI规定,使用SA8000标准开展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需得到美国SAI认可的8家认证机构(国外机构)实施。通过认证企业证书有效期3年,每半年复查一次,与其他管理体系认证不兼容,企业为此增加的成本较高。到目前为止,我国产品出口企业尚未发现因没有通过SA8000认证而产品不能出口的事例,但由于不能满足国际采购商对加工企业有关社会责任的要求(通常是第二方评价或认证)而影响产品出口的情况时有发生。54张SA8000证书与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约13万张认证证书相比,仅仅是个小数目。对SA8000认证,有些企业还有相当的盲目性。目前,我国政府和授权的认可机构尚未把此项目认证工作纳入监管范围。

如何看待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应当对社会包括相关利益方承担一种责任,这是企业对社会应该做出的回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表现,与世界发展到后工业社会,进入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迅速增多,也必然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在多方面更为广泛的关注。

 中国在保护用工条件、规定劳工标准、保护劳工权益等方面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以新修订的宪法为标志,我国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公民权利的尊重与关心,如对“农民工”的重视就是一种体现。因此,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尽管中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对劳工权益的保护方面有比较具体的规定,能充分体现对劳动人民的保护,但在劳动用工方面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还时有发生,有些还比较严重。一些企业对自己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甚至发生恶性安全与责任事故。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企业确有大量需要改进的方面,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从国情出发,妥善应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证

 政府应对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进行引导,使这项活动能够适应中国的国情,趋得避害,避免盲从。

 企业社会责任是个系统工程,是中国社会和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仅靠某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各个部门应联合起来,齐抓共管,促进中国的国民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应积极宣传中国有关劳工权益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总体情况,进一步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企业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诚信意识。 企业社会责任不等于SA8000,目前在中国不宜推行SA8000认证。我们要认真研究SA8000中的合理成分,提出中国企业应当承诺的社会责任的基本要素,尽快制定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或技术规范,并作为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依据。

 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政府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信息方面要为企业提供帮助,如搜集国外采购商的最新采购要求等。同时,发挥行业部门的力量和作用,为企业建立沟能和交流的渠道。

 ISO在2004年6月份召开的会议上决定,成立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衡数量参加的专门的工作组,制定一个《社会责任指南》作为指导性文件,指导企业和社会相关机构中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赋予的对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实行统一管理的职能,国家认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就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或技术规范)的制定以及如何开展认证等问题提出原则意见,同时积极参与和跟踪国际指南的制定工作。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